
新湖南客戶端10月11日訊(通訊員 何麗 唐孟明 陳前)東安縣井頭圩鎮楓木塘村村民陳凌云,通過林下套種模式,發展赤松茸種植,讓小小蘑菇撐開了一把“致富傘”。
東安縣井頭圩鎮楓木塘村陳凌云談到赤松茸種植技術:“技術方面最主要就是發酵、播種、管理到出菇,所以前期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,料跟發酵要處理好”。走進陳凌云的赤松茸林下種植基地,他正在指導聘請來的村民種植赤松茸,從施肥、鋪地、播種、澆水,一株株菌棒被種進松樹林下的土地里。
今年35歲的陳凌云曾當過兵、經過商,有開闊的視野和發展的意識。今年初,他在外考察市場后回到家鄉,承包了村里100多畝松樹林,在林下赤松茸,并充分利用當地玉米芯、稻谷殼、木屑,經過發酵后,作為松茸菌的底料,變廢為寶。通過林下發展赤松茸種植,不僅能增加土壤肥力,還能減少林木管護成本,實現林木經濟和林下經濟“雙收”。
東安縣井頭圩鎮楓木塘村陳凌云告訴記者:一畝地能產四至六千斤赤松茸,銷售價格在三十至四十塊錢一斤。
赤松茸,又名酒紅球蓋菇,大球蓋菇,俗稱益腎菇、粗腿蘑,具有色美、味鮮、嫩滑、爽脆、口感好等特點,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青睞。
陳凌云的赤松茸林下種植基地的建立,從播種、管護、采收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工,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,成為撐起村民的“致富傘。下一步,陳凌云將以生態發展為主線,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,采取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走出了一條林下“掘金”生態富民的新路子。
責編:田文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